当家里的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,当他做错了事,用暗示的方法,非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,还会使他们开启智慧,逐渐也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“暗示”的手法,使他们在以后的社会交际中得以运用,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益。
家庭中常用的暗示教育,有四种方式。
眼神暗示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,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。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,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。比如,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或启发孩子思考问题时,发现孩子双手在搞小动作,家长用眼睛注意他的手,他便会停止动作。
表情暗示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,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,比如肯定、同意、可以、不能、不该等等,形成刺激,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,孩子做了好事,你对他赞许地一点头。孩子经过努力,解开了一道题,你对他会心地笑笑,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。
言语暗示即是“暗示”,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,或表扬或批评。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,用讲故事、打比喻、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“点”出来,让孩子心领神会,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了教育。
动作暗示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,从而教育孩子。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,发现孩子坐姿不正,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,并书写一两个字,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,会学着做出反应。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,特别是做父母的,父母常常口头上嘉许他的好行为,或亲亲他、拍拍他、搂搂他,能点点滴滴地表示父母对他的感情和鼓励,从而建立他的自信。
提醒家长的是,对孩子实行“暗示”教育时,注意别给孩子以不良暗示。不良暗示在不经意中也会做出,比如,带孩子去看病,家长对医生说:“这孩子一做作业就头痛。”其实头痛与做作业没有必然关系,善于理解人意的孩子记住了这个话,只要不想做作业就说头痛(而家长不当着孩子的面向医生介绍病情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)。
接受暗示不仅见于学龄前后的儿童,连两岁左右的小宝宝,也懂得什么是暗示的功效,例如当看到一位熟识亲人,宝宝不是称呼叔叔、阿姨,而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时,或许就会引得全家哄堂大笑。实不想这种带有鼓励的笑声,能使小宝宝接二连三地直呼其他叔叔、阿姨的名字,以再次博得大人的笑声!这样,在无意中就会助长孩子以后不礼貌的行为。